文字/張念超
原標題|組織變革,認知突圍
幾年沒聽侯定文講課了,颱風還是那麼火辣,對管理的批判還是那麼「狠毒」。她自嘲說:自己不會奉承,愛講實話,作為一個諮詢人最大的愛好是管理……從她公司的成長案例,再次體會到了管理的偉大,尤其在組織和認知領域有些共鳴。
2020年,上市公司半年財報已經出爐,第三季預告陸續發布,在整體受影響的大環境下,一些企業盈收還是比較可觀的,包括我們大家居行業在內的一些企業,從財報也能看出今年的市場方向、成長模式與危機。一場疫情讓一切變得慢了下來,發展進程的放緩,會推動從量變到質變的進程,追求生活的品質會成為需求的新主題,這是大的經濟趨勢。作為一個企業,甚至是個人,該如何迎接這一大潮,是目前急需思考的問題。
如果說2020年是市場的艱難,不如說是思維和抉擇的困難。疫情改變的不僅是市場和需求,而是人們對生活和市場的態度,在原有動能和手段失去動力的情況下,如何發現新商機、轉變新方式、突破新界限,就成了上半年企業的一道鴻溝,也是上半年優秀企業的成功之道。侯老師說“一個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現在的市場慣性已經不能帶來成長,企業要獲得成長就要有新認知。例如岩板,大家都在做岩板,而對岩板的認知不盡相同,尹博士說產業也在著手做岩板的標準,也會有些公共的認知。而對岩板的認知決定了操作模式和未來的路有多遠,作為一個沒有品牌標示和包裝識別的產品,如果再失去自有渠道的能力,這種發展模式著實有點讓人擔憂。
市場成長為啥難? 「老闆的思維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未建立組織變革與迭代的能力」。老闆的思維跟不跟上不好評論,未建立組織變革與迭代的能力,我認同。企業發展的初期都是強老闆弱組織,而達到一定的規模後就要有夠強大的組織支撐,並且保持組織的年輕化。現在00後即將登台、90後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力軍、80後已經成為市場的核心層,沒有年輕化的組織還真搞不定現在的年輕人。傳統產業的組織匱乏是長期存在的事情,以「業績論英雄」的銷售模式受到嚴重的挑戰,尤其是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的銷售老總倍感吃力,因為市場已由單一的銷售轉向銷售、管理、統籌、客情、效率、團隊等的綜合訴求,對銷售負責人的要求也從單一的行銷技巧增加到財務、物流、人事、公共關係、市場等的全面手。
在經濟新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隨著企業規模的成長,成長放緩、增量擴大也成為常態;在成長放緩的常態下,維持企業活力的方法就是文化和效率,一個企業不能建立良好的文化,勢必出現員工收入和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對工作的不滿情緒也多了的現象。在高成長時代,創收力是企業績效的主要競爭力,目前運作效率成了企業的主要競爭力,我們說的輕資產、做流程管理、精政放權都是為了提升營運效率。從優秀的企業發展歷程來看,都是在進行圍繞「效能」的變革,包括組織、顧客、市場、物流、流程、人等方面的最佳化與重塑。
市場正在變化,市場進入的門檻也在提升,認知力、資源控制力、組織力、通路張力、市場的效率等將會改變產業的格局,也將成為企業角力的方向。新認知、新組織需要落地、深化,才能突圍。
作者:張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