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禪殘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初步好轉,除了繼續嚴抓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逐漸成為各地各行各業的主旋律。
在此情況下,建陶業也慢慢進入了復工狀態,越來越多的建陶人終於結束了自己的史上最長假期,陸陸續續回到「搬磚」崗位。
然而,有些建陶人非但沒有等來公司通知返崗「搬磚」的喜訊,反而收到了令人難猝不及防的噩耗。
今天,不說網路培訓轟轟烈烈,不說線上行銷熱火朝天,也不說工廠點火有序推進,筆者想關註一下疫情下建陶業普通員工的心聲及其背後的種種問題。
-壹-
別讓自救變成補刀
當某小型建陶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小明(化名)正為遲遲不能返崗復工暗自焦慮時,卻收到了公司人力資源部的一條微信語音(估計是擔心文字更容易留下證據)。
此處省略截圖一張
這條語音的大概意思是:受疫情影響,加上2019年品牌化經營不順,公司在市場部的開支方面可能難以為繼,問小明有沒有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
其內容雖然頗為委婉,但隔著手機螢幕都散發著勸小明辭職的氣息,深知公司處境的他找不到說拒絕的任何理由,唯一能做的是與公司協商賠償問題。經雙方協商,公司承諾補償小明一個月工資,條件是他主動辭職並能接受公司半年後才發放2020年1月薪資和補償薪資的做法。
一個人的遭遇或許難以說明問題,為此筆者在微信上訪問了其他幾位在中小建陶企業工作的員工。從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受訪者們所處的境地不容樂觀:有的已經處於線下或線上復工狀態,但對於能否足額領到線上辦公的工資心裡沒底,一是因為公司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二是害怕公司難以生存下去;有的依然還未復工,卻開始擔心公司還沒復工就先倒閉;有的認為雖然政府號召企業不裁員或少裁員,但對公司響應政府號召不報希望。
當面對危機時,透過降薪裁員降低成本是多數企業最先想到並實施的辦法。疫情讓一些因行業寒冬而早已身處困境的中小建陶企業和經銷商雪上加霜,此情此景之下想依靠降薪裁員活下去本無可厚非。但是,普通員工是完全依賴薪資養家的,企業要存活,他們也要生活。如果被公司裁員,他們毫無疑問會另找工作,要么換一家企業,要么乾脆換一個行業;如果被公司降薪,他們不太可能心甘情願地接受事實,從而真心真意與企業共度過難關,更大的可能是隱藏情緒騎驢找馬。
除非萬不得已,中小建陶企業和經銷商千萬不要輕易嘗試裁員降薪以降本增效和減輕資金壓力,將本意很好的自救變成不可控制的補刀。 因為這樣容易造成團隊人心不穩、人才流失,不但不利於自救,反而會加速倒閉。
-贒-
員工是最寶貴的財富
2019年5月,華為CEO任正非接受央視《面對面》專訪時強調,“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質、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過去是,現在是,未來還是」。他認為,面對重重困境,華為不會死,因為人才就是華為最硬的底氣。
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非常贊同任正非的觀點。
令人欣慰的是,一群負責任、勇擔當的建陶企業在疫情下不斷湧現,一方面積極捐款捐物馳援疫區,一方面認真實踐著重視人才、關懷員工的正確理念。
東鵬董事長何新明2月9日致函全體“東鵬家人”,並表示“員工是東鵬最寶貴的財富< /span>”,“在艱難時刻,公司將是大家最堅強的後盾,公司承諾不因抗疫裁員和降薪”;唯美董事長黃建平2月12日致信全體員工和經銷商,承諾不因抗疫裁員,確保抗疫期間員工生活得到保障;宏宇、歐文萊更是將關懷員工的行動擴展到終端,承擔經銷商團隊員工相當一部分工資;還有蒙娜麗莎、新明珠、金意陶、順成、金牌亞洲、大角鹿等等建陶企業,要么一而再地推遲開工日期,讓員工安心宅家抗疫,不用擔心工作崗位、薪酬等很現實的問題,要么嚴格按照政府防控疫情的要求復工,透過人員檢查、提供員工口罩等各類防治物資、建立相關責任制度等有效措施讓員工安心…
不可否認,疫情之下確實有一部分建陶企業面臨著不裁員降薪就足以致命的巨大困難,但如何裁員、怎樣降薪,一定要慎之又慎地把握好尺度,否則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特別是降薪,關鍵在於是否將員工當作最寶貴的財富來看待,同時能否得到員工的信任。是否將員工當作最寶貴的財富來看待,體現在企業平時一點一滴的經營管理中,而不是臨時抱佛腳;而能否得到員工信任,取決於企業在真誠、公正等方面做到的程度,如渡過難關之後企業能為降薪的員工帶來什麼、降薪是所有人包括領導層的事情而不單是普通員工的事情等等。
一言以蔽之,就是企業怎麼對待員工,員工就會怎麼回報企業,疫情之下穩定人心和團隊比裁員降薪更加重要。 不要怪員工自私自利、不忠不誠、鼠目寸光、格局狹小,想想企業平時是怎麼對待員工的,情感賬戶是不是已經透支了。
面對產業寒冬和疫情危機,處於重重困難的建陶企業和經銷商應該多管齊下地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只盯著員工手裡拿著的那點薪水。
例如:建陶企業和經銷商都可以充分利用好政府對中小企業的各種扶持政策;所加盟品牌實力雄厚的經銷商可以向廠家尋求資金、優惠政策等支持,還可以向賣場或房東尋求減免資金等幫助;等等。
總而言之,裁員降薪並不是企業應對危機的唯一途徑,更不是度過難關的最佳措施。唯有眼光放遠、格局放大,重視人才、培養人才、依賴人才、善待人才,企業才能獲得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
這正是部分優秀建陶業者和經銷商在疫情下依舊緊鑼密鼓招募人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