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接近尾聲,所有的銷售工作基本上結束,在這個承上啟下的月份裡,除了表彰和把酒言歡,就是謀局來年和管理修正。而今年這月份能否把酒言歡、該如何佈局未來成了格外重要的一件事,也考驗著每個企業的智慧。
今年市場結束得相對較早,企業的規劃和調整相應提前了。在企業規劃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人事的調整,11月就有些企業開始了人事的調整,當然也有些職業人自主地離開,無論哪種情況,今年的人事變動都顯得格外敏感,尤其企業的高階管理者的變動,很容易引發大眾的猜測。
產能過剩不僅引發市場秩序的失衡、經營者的恐慌,也會帶來人才的過剩,尤其從狹義產業鏈來看。望眼整個陶瓷產區,近年來人才的淘汰率逐年上升,一方面是商業升級人才的正常更迭和優化,另一方面是人的替代和用工的減少,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當下職業人面臨的壓力都不小,除了業績壓力,就是生存空間的擠壓。
而從市場層面來看,陶瓷的經銷者:一是面臨新老交替的問題,二是人才的幾度匱乏,尤其在流通平台打造、精細化運營方面的管理者和具有活力的渠道開拓者。在陶瓷的發展歷程中,經銷商大多依附於品牌獲得生存,而在陶瓷的發展模式改變的今天,產品品牌對終端的統治力正在下降,市場需要一種新型的銷售和代理關係,這就要求陶瓷經銷商有獨立於品牌之外的客情模式,否則競爭力會逐年下降,尤其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模式下,經營會容易陷入疲態。今年的省會市場的現況就是例證,有人是三四線市場比一二線好做,其實不是地級市比省會費用低、好做,而是省會城市的發展模式落後了,被動了。未來的省會城市亟需借鏡快銷的做法,重走現在快銷的模式。
回歸人的話題,既然陶瓷業上游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量在減少,那麼多餘的勞動力怎麼辦?這就是個現實的問題,也許有人提出了跨業發展,不妨是一種選擇,可是認真的分析下當今的商業,除了我們不願意和不能做的,留給我們的真的不多。再就是陶瓷產業長期脫離式的人力資源發展模式,讓踏入另外一個產業者有很多的不適應性、很大的困難。所以,在陶瓷產業繼續發展可能是最優的選擇和最多的可能性。
陶瓷從業者,既然面臨巨大的上游就業壓力,不妨嘗試去前線,可能會有另一片天地。同時,企業竟然有富裕的人才,而代理商又缺乏人才,是否可以建立一種機制,讓人才從基地走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