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亞細亞中國設計公開課杭州站演講內容精選
從建築改造到室內設計
Kokaistudios讓設計師重新讀懂城市 span>
Andrea Destefanis< /strong>
Kokaistudios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span>
《超越商業空間,拉開城市舞台序幕》
商業中心需要創造交流空間
在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美國開始興起了商業中心的建造活動。 1956年,「商業中心之父」維克多曾說過「商業中心應該回歸到像古希臘的廣場,中世紀的市場,或者是現在像歐洲的廣場一樣,可以讓大家有一個聚集交流的空間,而不僅僅是商業。
所以大概從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間,基本上每個月都有一百到兩百個商場新開業,當時的商業中心是一個交流的地方。 但是當1978年維克多先生回到歐洲的時候,他發表了一個非常激烈的言辭,他說「我再也不想為這些混帳的發展商花錢了,因為他們基本上毀了我們的城市。」 現在有很多商業中心是完全失敗的,它們沒有遵循當時商業中心之父所說的是交流的空間,而是100%的一個商業空間了。 ◆◆◆ 上海K11藝術購物中心:藝術、人文、自然< /strong> 2002年kokaistudios接到了第一個商業中心項目“上海新世界大樓”,當時坦誠的說kokaistudios並不是商業中心的專家,但是對於城市改造有著非常多的見解。
K11原建築是上海淮海中路上的一幢「失敗」的樓,整棟樓層高非常低,客流稀少,但開發商有著非常清晰的思路,他們不想做一個純粹的商業空間,而是想把「K11」 關於藝術、人文、自然的品牌概念帶到中國。 所以一開始設計K11時並沒有做一些商業平面的計劃,而是想去講述一個故事, 一個人在大城市裡面行走,看見了天上的星星,他就跟著星星的軌跡走到了一片綠洲,當在綠洲里面探尋時,他走到了森林的深處看到了湖泊,然後他就遊進湖裡,最後等他上了岸看到了整個上海,才發現原來他是在K11裡看到的這一切。 之後所有的工作都聚焦在怎麼把這個故事變成一個現實,所以三個重要的點是關於藝術、自然和人文,藝術可以在K11裡面俯視即視,自然是把自然引入到K11裡面,人文會更聚焦在建築的立面上,在立面修復時希望K11這個品牌能夠強於週邊的一些商場品牌,所以在修復上做了很大功夫。
根據故事設定,K11的logo燈光就是天上的星星,是這個東西吸引到人們進入到K11裡面的。綠洲就是K11的內庭院,新世界開發商希望把內庭院打造成一個可以讓大眾享受的空間,所以立面的瀑布也是公共空間的體現。
森林的概念是把人們引入地下空間的,其實地下空間往往是商業中心不太容易吸引人的地方,但kokaistudios希望把它做成K11的特色,所以綠植牆面,向下引導的電梯都是為了把人們引到地下空間。同時,Kokaistudios打破了室內室外的界限,並且把自然引向了室內,在這裡很難分辨人到底在外面還是在裡面。
再往上的一層空間叫做城市農場,裡面是種植的蔬菜。頂樓是山頂空間,可以做酒水餐飲或是夜間活動,可以俯瞰整個淮海路。 最後,雖然現在上海有較多的商業空間,而且比K11大,但K11一直是上海商業空間中非常有名的一個,這也是kokaistudios想要看到的。 ◆◆◆ 上海世茂廣場:一座「城市劇場」的故事< /strong> 在K11後的六年里大概接到了200個專案訴求,業主希望做一個新的K11,但kokaistudios不想做重複的事情,更想做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在2006年接到了上海世茂廣場的工程改造。
上海世茂廣場計畫的地理位置是很優越的,在南京東路與人民廣場的交匯口,而廣場是面向南京東路的,但如此好的朝向下這個項目卻人煙稀少,入口空間是一個超級小的地方,非常不起眼,城市與這個建築之間的聯繫是完全被切斷的。
所以這次我們想要講述的故事是關於「城市劇場」的故事,我們聚焦在兩個點上,一個關於“天井”,天井是項目本身就有的,而且把整個建築切成了六個不同的部分;第二個聚焦在“舞台”,讓項目這個建築和城市交流對話溝通的一個空間。
所以改造首先就要讓天井看起來非常搶眼來吸引人群,kokaistudios沒有把重點放在廣場裡,而是放在沿街空間,讓人們可以看到它,並成為吸引人群的活招牌。
關於舞台,Kokaistudios搭了一個像舞台一樣的框架,這是建築裡面常說的「框景」。所以現在的廣場才是一個真正的廣場,周圍被一些旗艦店,高檔精品店所包圍,人們可以真正的聚集在這裡做一些活動。
Kokaistudios之前做餐飲很有名,會為每個餐飲品牌的顧客設計與眾不同的旅程,後來也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上海世茂廣場項目,為遊客創造了一個別樣的旅途。
首先,將來的人群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定義為遊客,在上海玩,在南京東路上行走,沒有進入世茂廣場,但一定會被吸引過來;
第二種類型叫聽眾,是真的住在上海的人們,知道世茂廣場,來這裡也明確知道自己想要尋找的目標;
第三種定義為演員,工作或住在廣場週邊,每天都徘徊,非常熟悉這個地方。
所以最後怎麼把這三類顧客串起來呢?透過設計而來的「劇場紅毯」。
所以人們在南京路上一定會被紅色的飛天梯直接吸引,這個紅色飛天梯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把人從地面運到地上,三層或五層;第二個作用是因為把人引到上面,所以廣場才真正是一個開放的完整的空間。
由於建築一部分是六層的,一部分是九層的,所以飛天梯直接從第一層到第三層時,人們心裡會默認三層才是首層,而且站在上面往下看會產生「步移景易」的戲劇化效果,俯瞰廣場整體環境。
kokaistuidos想設計「城市劇場」為概念的空間,所以選擇的元素,像是木製格柵,紅毯式飛天梯,都是為了契合「劇場」主題。設置了劇場的前廳,人們可以在這個地方等待聚集,而且模糊了室內和室外的界線。
對於居住生活在周邊的人會有一個專門的入口,我們把它定義為劇院的「後台”,這個空間與舞台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更機械化,有一點冰冷,而且把天光引進來,從天井中加強了自然光的引入。
因為要打造劇場,所以最後設計了一個真正的小劇場,有螢幕可以做放映或演講活動之類的。
這個建築改造完成後受到了大量的挑戰,很多同行設計師說流線做的不清晰,但其實Kokaistudios並不是想把每個人都帶到不同的商店當中,而是要創造不一樣感受的旅程。
因為實體商場就是要提供一些真正可以讓人沉浸感受的空間,這是有區別於網上店舖的特色所在,所以在世茂廣場開業的四個月內就迎接了大概600萬人的人流量。
◆◆◆
北京中糧廣場:反轉空間,模糊商業與辦公界線
中糧廣場這個建築在建國門大街上,離紫禁城非常近,這個建築裡麵包括兩棟塔樓的辦公空和中間一個家具商場,所以kokaistudios需要把這個地方建造成一個辦公與商業的空間。
這次在講故事之前,進行平面研究時,kokaistudios希望結合中糧廣場的LOGO和中國對於糧食農業的想法去創造一個獨特的空間。
因為離紫禁城很近,所以會運用傳統中國的一些古典元素,而客戶主要做糧食生產的,所以可以提供一些景觀視野。
而改造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立面,因為之前立面基本上是全封閉的狀態,但需要人與外界有一些關聯,所以中庭尺度稍微拉大,跟旁邊兩個相協調。
非常清晰的水平縱橫相交的紋理線路,光線可以讓辦公空間更明亮。現在的立面看起來像是一棵樹,因為一層架空了。
kokaistudios希望給人們創造一種暢通無阻的感受,在進入樓裡時沒有什麼阻礙,所以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空間裡面都可以把人吸引到地下空間,聚焦在中庭上面。
在改造過程中沒有動原始立柱,因為項目離紫禁城很近,可以創造像皇宮一樣的空間,旋轉樓梯讓人們在走上走下時可以真正欣賞整體的空間。
大廳是一個「反轉」的空間,因為並不像傳統商業空間從餐飲到會務再到店舖一層層把人流往上引,而是透過樓梯把人流往下引。
地下一層是展覽空間,有些Wework共享辦公空間,最下面還有一些健身房SPA空間,這些服務設施不僅是為了中糧廣場的工作人員,也是服務整個北京城的人們。
中糧廣場的項目改造成以後成了北京西城區一個標竿項目,讓人發現其實工作空間可以被模糊界限,可以工作也可以餐飲,可以打破空間界限。
◆◆◆
寧波三聯書店:流動空間 p>
kokaistudios不做建築改造的項目,還會做室內設計的項目。寧波的三聯書店動線是往下走的,所以需要思考如何把人引到地下,所以設計了一個旋轉的樓梯,也結合了書架的功能,就像塔羅牌,成為一個多功能空間。
除了書店之外,還包括餐飲和生活方式的空間,可以去喝杯咖啡或買一些小的家具。公共空間的門是活動的,既可以關上,也可以跟旁邊空間隔開,所以可以有一些社交的活動。
◆◆◆
上海新天地廣場:四季概念劃分區
因為寧波的三聯書店在市場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們接到了上海另外一個室內設計項目,就在K11的正對面,之前叫“太平洋百貨”,現在叫做“新天地廣場”。
kokaistudios做的是四、五層的社交空間「Social House」的室內設計,設計概念是「春夏秋冬”,用四季把空間劃分成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空間。
秋季花園是上海三聯書店,設計了像寧波三聯書店一樣的旋轉樓梯,雖然做的是室內設計,但有些家具的陳列都模糊了室內和室外的空間界線;
夏季花園是關於旅行的空間;
春季花園是會議空間;
冬季花園基本上每週或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活動可以參加。
Kokaistudio想要讓商業中心回歸到最初的本源-關於社交的第三空間。對商業中心來說,重點不在於人們在商場裡花了多少錢,而是人們花了多少時間在這個空間當中。意義也不在於是不是需要買什麼商品,而是感受商品帶給人的感覺。公共空間需要讓人們參與活動,這就是商業中心的本源所在。
◆ ◆< /span> ◆
2019亞細亞中國設計公開課杭州站演講內容精選
2019米蘭展上探真知
吳迪解析未來幾十年新材料趨勢 span>
吳迪
連聯設計集團創辦人< /span>
《2020設計材料趨勢》< /strong>
「與眾不同」的新材料庫
我本身是建築師,現在主要專注在新材料的設計研發應用方面的工作,我創立了一家連結設計集團,「連結設計」是把設計延伸到設計研究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連結智造」是公司有一個為設計師打造的智慧製造實驗室,做產品打樣用;而「連聯新材料」是三年前創立的目前國內唯一的新材料的材料庫。
可能很多室內設計師公司裡面都會有一個材料庫,但連聯的材料庫跟其它庫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連聯材料庫」是只做創新材料的庫,目前庫裡已經有超過一萬多種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創新材料;
材料庫獨立於材料商,所以只要是創新的材料就可以收錄到庫中,不會收取材料商錢,反過來可能要收使用者的錢;
第三是連聯在全球有6個國際展廳,巴黎、韓國首爾、布魯塞爾、蘇黎士等來共享材料庫的數據。所以連聯擁有全球六個專業的團隊在一起共同做新材料的研究。
因為研究參數化設計,在同濟大學帶過三年的參式化設計課,研究方向是“如何把智慧製造帶到建築與室內領域”,所以我們打造了一個創客空間,把3D列印,VR/AR,或者一些智慧製造工具帶到設計師手邊,我們的庫目前基本上被設備和打樣覆蓋了。
在做很多材料和產品時,我們不只為B端的客戶服務,更需要了解消費者是怎麼想的,所以做了一個商店搭建與C端顧客之間的橋樑,去研究零售方式。
今年的設計上海,連聯第一次由參展者變成主辦方的身份,打造了新材料和應用的展區,讓設計師發現材料和設計的終端用戶其實是非常近的,並不需要割裂開,比如設計展要看米蘭展,材料展要看建博會,而是把最前沿的材料都放在設計上海共同展出。 ◆◆◆ 人工智慧的存在合理性 p>
新材料發展並沒有想像的快,有一些新材料從研發到走入市場可能要經歷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時間,所以並不能侷限的分析2020的材料趨勢,更多的是作為從業者對材料產業的觀察。 第一個趨勢叫做「虛擬實境」或多重現實。阿里未來酒店就是屬於既在虛擬生活當中生活,又在現實生活當中體驗物理的世界。 第二個趨勢是無所不在的「大健康」。無論是設計師或材料商都明白「健康環保」的重要性。未來幾十年人類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革,除了“大數據”“人工智能”之外,還有“生物數位化”,如何把自然與電子世界結合起來。 人工智慧在生活中已經無所不在了,在阿里未來飯店刷臉過後,可能很多資料已經被收集了,如果打開淘寶,可能已經會推送我喜歡的東西了。 雖然在電商領域,中國的人工智慧已經非常領先了,但在美國或全球來講,人工智慧還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很多人在疑惑到底是被智慧控制好,還是不被控制好,到底人工智慧的控制力和界線應該在哪裡? 有些人甚至認為人工智慧的存在其實就是一個無形的監獄,因為有人時時刻刻都在監視你。 ◆◆◆ 未來物質空間何去何從
現在的年輕人對空間的需求正在改變。越多時間花在手機上,等於越少的時間來體驗週邊的物理世界,所以這個空間用了多少貴的材料無所謂,只要好看就可以,很多想要打造「網紅打卡地」的客戶甚至會說用紙板搭一下就可以,反正只是為了拍照。那麼未來的物質到底意味著什麼?
人工智慧引起了人們對生物數字的關注,資料蒐集、資料分析,然後讓機器學習,包括有些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分析材料了。但因為過度的數位化,過度的被虛擬生活綁架,我們會想在物質世界中重新設立一個新的體驗,說服自己線上世界這麼好玩,我為什麼還要待在實體世界。
中國現在是過度消費的社會,物質生活非常富裕,不用等到雙11或黑色星期五,無時無刻都有商家在做促銷活動,包括各種國際時裝週層出不窮,所以全世界對於物質慾望的追求還在無止境的狀態,而這種無止境的慾望導致了什麼?小黃車這類共享單車的悲劇就是因為資本的過度累積和過度消耗。
像優衣庫已經在做舊衣服還店進行內部循環,還有像皮草這樣的東西,各個大牌都已經說禁止使用皮革了。現在有佛系90後,愛運動,想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想知道自己吃的用的玩的東西是什麼成分,自己居住環境的健康指標有沒有達到,人類想要管理自己的健康,管理好環境,包括辦公環境裡面,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辦公桌到底用什麼材料做的,這是一個大勢所趨。
◆◆◆
未來新材料趨勢解讀
今年米蘭設計週,日本的設計大師設計了一個裝置“Breeze of Light”,上面用的材料就是一種創新材料叫“偏正膜”,一般是用在電視和螢幕上的,它在跟光接觸的時候會反射出不一樣的色彩,由於膜很薄,所以會因為人走動帶動的風而產生振動,而振動後會跟著光反射,讓這個裝置有了生命。
米蘭設計週上還有一些新科技的產品,例如一個上半部是燈,下半部分是音箱的產品,代表未來空間的產品多功能性會越來越強,會把氣味、聲音和光都結合在一起。黃金比例是最美比例同時也代表了聲音折射最佳的途徑,一位設計師利用黃金比例設計了一個音箱,把聲音傳播得更好。
越來越多的材料開始增強體驗和互動,蒐集人的情緒和反饋的設計方式,看起來可能平平無奇的複合材料,可能結合了觸感,嗅覺等,就是為了留住人在現實生活當中的體驗感。
米蘭展上看起來很有科技感的椅子,其實是用日本傳統的榻榻米草蓆做的,透過一些染色,遠看是金屬,但是靠近觸摸以後發現是柔軟的,溫暖的一個材料。所以未來的這種設計理念其實更注重的是人與材料互動。 還有一個趨勢是“環保”,今年米蘭設計週上有一個著名的裝置,內部雖然都是使用的陶瓷片,但是陶瓷片表面上的釉料都是來自於工業廢料,設計師用材料來說明工業垃圾遺存的問題。同時還有廢棄的布料重新做成的鞋子,用再造的塑膠做成的家具。 今後的社會可能會逐漸進入一個生產越來越少,但再造越來越多的時代。因為不停的生產會產生無用的東西,所以只有停止生產,然後開始再造才可能進入一個真正環保的時代。 再造塑膠做成的眼鏡、音箱,桌子 ◆◆◆ 新材質在家中的應用< /p>
分享一個響應式廚房,雖然看起來像大理石岩板,但是它可以與很多電子產品連接,而且桌面有一個可以秤食物重量的量器,可以加熱的同時也可以充電,可以有水槽。石材也是可以越來越薄,越來越柔軟。所以今後很多電子產品會開始跟柔軟的材質結合在一起,越來越像家用品。 第三個趨勢是「與生物結合的科技」。例如活體的材料庫,這樣在廚房煮飯的時候,會 即時模擬顯示廚房內有多少細菌。也會有燈靠細菌發電,用細菌海藻做油墨。包括耐吉這樣的品牌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生物科技材料,例如用蜘蛛絲做的布料。以後還會有菌菇做的皮革來取代真皮。還有自我修復的混凝土,裡面有些細菌可以跟著水和空氣結合來生長,來修補裂縫。 連聯未來希望可以持續的在室內設計行業發光發熱,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一些創新的力量。 ◆ ◆< /span> ◆ 2018年,亞細亞瓷磚與新浪家居聯合主辦的中國設計公開課,帶領近千位設計師在全國7座城市尋找城市的獨特靈魂。 2019年,亞細亞·中國設計公開課再次全新啟程,為探尋中國當代新人居而努力,從建築及設計觸發,輻射有關藝術、文化的探討,並從當地設計師的視角,探索每座城市不一樣的文化特色,尋找每座城市最具創新思維以及代表性的設計師帶來獨特的分享。 (企業動態)